文革中林、江为何动不了粟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即便粟裕大将的名字出现在了黑名单之上,他依然安然无恙。在庐山会议之际,他选择保持沉默;面对江青的质问,他假装听而不闻。这部分得益于他个人的智谋和冷静,然而,背后还有何种力量在保护着他?究竟是谁在默默守护着他?粟裕对文化大革命持有何种立场?他又与林彪、江青等人保持了怎样的关系?
粟裕(1907-84),他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由一名普通士兵蜕变为十大将军之尊(实则理应授予元帅军衔),其成就几乎全赖于其赫赫战功。在我国共和国的开国战争以及随后的朝鲜战争中,三位将领的战功尤为卓著,他们分别是粟裕、林彪与彭德怀。在1946年至1950年期间,军中能与粟裕战功相媲美的唯有林彪一人。然而,自1958年起,粟裕遭受了不公正的批判,从此淡出军队的核心地位,直至离世,其平反之举亦是在逝世十年之后,实属令人惋惜之事。粟裕曾言:“勤恳作战,谨慎处世。”这位谦逊的将领在军事领域成绩斐然,但在政治经验方面则显得较为欠缺。
建国后,坎坷不断。
当上倒霉的总长
1952年,粟裕履新副总参谋长之职,继而在1954年晋升为总参谋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秉持独到见解的粟裕屡次赢得军事上的辉煌胜利。然而,在弥漫着政治气息的总参,这位不喜委曲求全、始终坚守己见的将领,却因坚持己见而与聂荣臻、彭德怀等同志在工作上产生分歧,为日后不得志的晚年埋下了隐患。
性格急躁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常对粟裕言语尖刻。每当粟裕在呈报的文件上署名“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时,彭德怀便会勃然大怒,宣称:“我可不是你的通讯员!”若非如此书写,彭老总便会斥责:“你又越级了!”总参谋部和国防部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关系紧张。为确保国防事务的顺利进行,深谙权谋之道的毛泽东不得不在他们两人中作出选择。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在听闻多位中央领导对粟裕的诸多意见后,无疑会选择留下另一方。
陈赓(一位杰出的大将)曾向粟裕提及:“从古至今,最易招致危险的,莫过于功高震主之人和不谄媚上司者。兄台恰好兼具这两点,怎能避免遭遇不测呢?”
1958年受批
1958年,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肖克等同志在军委的扩大会议上不幸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责。
对于强加于粟裕的指控——“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其依据主要有三:一是指责粟裕“一贯对抗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彭德怀等领导关系紧张;二是指责他“索求权力”、“向国防部索权”,试图“夺取军队领导权”;三是指责他“诋毁国家形象”。面对这些指控,粟裕既进行自我检讨,又努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解释。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曾言:“必须将粟裕批倒批臭!”在会议上,彭德怀、聂荣臻、黄克诚(大将)、谭政(大将)等均对粟裕进行严厉批评,而林彪、罗荣桓也未能主持正义。
“本次会议,我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彭老总的周围!”此言一出,会议的气氛顿时被彭德怀激动的情绪所笼罩,粟裕的错误被无限放大,几乎沦为众矢之的。在会议的重压之下,粟裕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承认那些并不存在的指责,并反复进行自我批评。
“粟裕为人正直,忠心耿耿,是个好人。”毛泽东对此表示赞同。
随后,毛主席虽不欲彻底挫败粟裕,却公正地评论道:“粟裕同志在战争时期作战英勇,是出于公心。至于来京之后,是为公还是为私?恐怕不能一概而论为私吧!”在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等军委成员的积极争取下,对粟裕的批判并未升级为敌我矛盾。
“只要不是通敌卖国,过失尚有挽回的余地。”)不久之后,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将粟裕公开指称为军队中的“问题人物”。最终,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决议,决定免去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并将他的所谓“错误”传达至军队团级和地方地委级。
九月份,粟裕完成了总长一职的交接。总理会议结束后,他立即找到了粟裕,语气坚定地说:“无论你做什么,任何人都不能让你,我的粟裕离开北京,除非得到我的许可!”因此,粟裕得以留驻军委,避免了受到其他同志进一步的排斥。实际上,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也是得益于周总理的庇护,受到了相对较小的冲击。随后,他被派往军事科学院,担任叶剑英的副手。
艰难日子,错批后。
历经一年的错误批判与撤职之痛,粟裕在庐山会议上目睹了彭德怀、黄克诚等人被扣上“反党集团”的帽子。会议期间,刘少奇曾劝告粟裕,应将1958年遭受的不公正批判之事提出讨论。
粟裕坚定地表示:“我绝不愿在彭德怀同志遭受批判之际,提及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借助党内政治的风波来谋取私利。我深信,自己数十年的革命历程已充分证明了一切!”多么坦荡无私的将军啊!不知彭老总在得知此事后,心中作何感想,是否会有愧疚之情涌上心头。
1960年1月,粟裕应邀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中,毛泽东在讲话时特别转向粟裕,语气中带着歉意地说道:“粟裕啊,你的事情并非我的过错!那是在彭德怀主持的千人大会上发生的。”听闻此言,粟裕心中喜悦,觉得这等同于毛泽东代表中央为他昭雪了冤屈。然而,中共中央在此之后并未就此事项发布任何指示或作出具体决定,原因在于部分元帅对粟裕依旧抱有疑虑和不信任的态度。
1965年,继粟裕与黄克诚之后,罗瑞卿这位总长(一代名将)亦遭受了不公正的指责。政治才能早已卓著的罗将军,竟以跳楼自伤,承受了“百战余生身名俱损”到“一跃而下身名俱毁”的剧痛,这无疑揭示了担任总长之职的艰难与不易。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拉开,周总理亲自提议由粟裕负责国防工业的重任。然而,到了1970年,粟裕却遭到了江青等人的排挤,被迫离开了这一岗位。不久之后,周总理再次提议让粟裕主管交通和港口事务,这才使得他在文革的风雨中得以保全。1972年,周总理身边的众多部长都对江青等人心生畏惧,不敢向总理汇报工作,唯有粟裕无所畏惧,每月依然坚持向总理汇报。总理曾在公开场合称赞道:“你们都应向粟裕同志学习!”如今,我们查阅文革期间的会议记录、外宾会见的电影资料时,都能看到粟裕始终坐在总理身旁的身影。
1972年,在陈毅同志的追悼仪式上,毛泽东同志紧握着粟裕的手,感慨地说:“当年井冈山上的战友们已经所剩无几了。”粟裕将军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番话无疑是毛主席给予粟裕将军的一抹慰藉。
重返军队一线荣耀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急转直下,我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鉴于粟裕将军在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已被世人所共知,因此,逐渐有人开始呼吁重新启用他。
叶剑英,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曾对担任副院长一职的粟裕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必须做好接替重任的准备,而非仅仅接过小角色。将院务工作托付给其他同志,未来的战争将迫切需要你的智慧和力量,务必要做好充分准备。”
二、文革中,未受冲击
毛主席称“粟裕有功”。
“粟裕将军有战功。”
1967年三月,周恩来总理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期间,他提及了这样一番话语:“毛主席曾言,粟裕战功赫赫,你一时之间尚难以被击败。”正是出自最高统帅的这番言论,使得他在“文革”期间承受了巨大的屈辱与重负。
1967年,中央文革小组大反所谓“二月逆流”,有人在国防工办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号,说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员。这个时候,周恩来出面了。在国防工办的造反派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厉声质问:“谁说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员。你站出来!”“谁说的,你站出来”周恩来连说三遍,没有人敢站出来。粟裕这才没有被打倒。
1970年1月,随着粟裕所担任的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的解体,周恩来总理再度将他单独召见,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总理对粟裕表示:“部队已非你所归,不妨留在我的身边。不妨在国务院担负一些职责。”于是,粟裕便在国务院的业务组中继续工作,再度获得了保全之机。
“我们井冈山时期的战友已是寥寥无几。”毛泽东的这一语,让身处困境的粟裕倍感安慰,正是由于毛泽东对粟裕持续不断的关怀,“四人帮”才不敢对他有所触动。
军委林总赞粟裕之才
“粟裕擅长运用神机妙算。”林总将自己比作天马行空,从不轻易赞誉他人,但粟裕却是个例外,林总甚至将粟裕的用兵之道比作神仙之术。
“你目前身体不适,务必安心调养。待身体康复之后,不妨多走访军队,实地了解军中现状。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尽管向我提出。”粟裕对林总的这一番话感到颇为真诚,遂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坦诚相告,林彪亦表示深有同感。
1969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在林总的授意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政委纪登奎共同商议,特邀粟裕大将军出山,以助一臂之力。粟裕不负众望,毅然决然地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带领几名军事参谋,深入中苏、中蒙边境的崇山峻岭中,实地考察数月,最终制定出一份详尽的防御作战方案。该方案经军科院等专家的严格审查,得到了一致认可。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因素,林集团在“文革”期间对粟裕将军的打击与迫害相对温和。
庐山会议“默默无言”
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在浓雾缭绕之中拉开帷幕。对于未能亲身经历的参与者而言,实难体会当时山上那种特有的氛围。
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一些遭受苦难的资深同志通过粟裕转达信件。粟裕处理这些信件的原则是,凡是请求他转交周恩来同志的信件,他都毫无保留地转呈上去。然而,面对一些军队干部请求他向林彪及其亲信传达申诉的信件,他却一概予以拒绝。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他无法直言不讳,只能以委婉之辞推脱:“我难得与他们相见。请相信党,问题终将得到解决。”粟裕携带着军事科学院中央委员的身份上山,他们被编入西北组。
林彪在开幕会上作了一个很有点火药味的发言,他攻击那些同意不设国家主席的人说:“毛主席的这种领导地位可以说是我们胜利的各种因素中间的决定因素。”“这个领导地位。就成为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分子以外,不能不承认的。”
第二天,就有人开始串联了。吴法宪要求全会听林彪的讲话录音,还说,有反对毛泽东当国家主席的人等等。到了8月24曰的下午,陈伯达、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分別在华北组、中南组、西南组和西北组发言,支持林彪的讲话。不点名地攻击张春桥等人。会议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此刻,粟裕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必有蹊跷,这关乎两个集团间的角力。对于这两个集团,他心中自有定见。对于林彪、江青的行径,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鉴于对设立国家主席的呼声日益增强,军事科学院的几位中央委员面临何种抉择?他们显然需要明确立场。有人对粟裕表示:“粟裕同志,咱们是不是也该表明立场了?”粟裕回应道:“稍等,我们再观察一下。”作为军队的代表,按理说,他应表明对林彪观点的支持,但他选择保持沉默。他怀疑此事背后隐藏着玄机,结果证实了他的怀疑。当天下午,他参加了由各组组长参加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对陈伯达等人发表了尖锐批评。
会议决议:即刻休会,暂停对林彪讲话的讨论,并撤回六号简报。至此,小组成员们方始领悟到粟裕的深谋远虑,纷纷感慨道:“幸亏有你,否则我们恐怕已犯下错误。”
自智应对:对江青装聋作哑
1975年的四届人大要开幕了。粟裕被推举担任了解放军代表团的团长,那时正是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江青一伙企图组阁的阴谋被挫以后,怎么能甘心呢!对这一点,粟裕是心中有数的。他一面邀请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全体代表,一面高度警惕“四人帮”一伙插手军队,拉拢部队代表。
会议尚未展开多久,江青便提出想要探访军队代表团,粟裕对此并未予理睬。江青未能就此罢休,于是自行前往解放军代表团的驻地,粟裕无奈之下只得敷衍应对。当时,现场还有几位代表团副团长在场,而代表们则各自回到房间翻阅文件,在交谈中,一位副团长因畏惧江青的威严,便当着她的面向粟裕提议:“粟裕同志,是否可以将代表团成员召集起来,请江青同志发表一番讲话?”
“粟裕同志,我们应召集全体代表,恳请江青同志发表指示。”
众人以为粟裕已明悉情况,但他仍旧与那位同志交谈,对那事置若罔闻。江青此时已洞悉粟裕的意图,遂起身,气愤离去。有人质疑,粟裕听力如此敏锐,怎会忽略请江青同志发言的请求?
“你假装不曾听闻,这或许是你应对江青的一种策略吧!”粟裕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回应。
配资平台最新消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