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肉”这件事情,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并不罕见。但杀死自己的爱妾,然后把肉分给将士们的并不多,一个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臧洪,另一个就是唐朝时期的张巡。相比较而言,坚守睢阳的张巡似乎更出名,今天咱们聊聊臧洪。
臧洪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没有出场,所以这是他不为人所熟知的原因。但臧洪在《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是有传的,这说明他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历史人物: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其父臧旻历任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职。所以臧洪也是根正苗红的仕宦之家,而且臧洪的仕途非常顺利。十五岁时,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后举孝廉为郎,任即丘长,当时一起担任县长的有赵昱、王朗、刘繇。
中平末年(189年),弃官还家,太守张超任为功曹。董卓专权,臧洪劝说张超联合兖州刺史刘岱等起兵讨卓,于酸枣设坛。臧洪升坛盟誓,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者莫不激扬。后归袁绍,任青州刺史、东郡太守,所在之地政绩斐然。
张超曾说臧洪是“海内奇士”,而且臧洪主持酸枣会盟,也是慷慨激昂,一心匡扶朝廷。治理青州、东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上可见,臧洪体貌魁梧,志向高远,有匡扶天下之志,而且能力不俗。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臧洪充满了争议。
194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张超、陈宫等迎吕布入兖州,曹操差点丢了大本营。在袁绍的帮助下,曹操用一年的时间赶走吕布。张邈跟随吕布逃走,张超留守雍丘。195年八月,张超被曹操围困,求救于臧洪。
张超对部下说道:“这种情况下,只有臧洪必定会来救我。”部下都认为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臧洪又被袁绍所重用,一定不会自毁前程,而远来赴难。张超说:“子源这个人,是天下首屈一指的义士,绝不会背弃自己的原则。只可能会被袁绍约束,来不及救我。”
臧洪听说张超被围,危在旦夕,光着脚大哭,立马要率领所部兵马前去救援,又向袁绍请求增加军队,袁绍始终没有答应。十二月,雍丘被曹操攻破,张超自刎身死,他家的宗族老小也都被曹操杀害臧洪于是对袁绍充满了怨恨,他宣布与袁绍断绝关系,这就等于宣布东郡独立。
袁绍大怒,发兵把臧洪围在东武阳,围攻长达一年,但不能攻下来。袁绍让陈琳写信劝降臧洪,臧洪严词拒绝。袁绍接到书信以后,知道臧洪誓死不降,增兵急攻,东武阳城中粮食已尽。
臧洪自知必死,把部下叫来对他们说:“袁氏无道,图谋不轨,且不救我的郡将(张超),我为大义,不得不死,如今诸君没必要跟着我一起遭受此祸,可以趁着城池未破之时,带着家小逃出去。”城中的将士、百姓都泪流满面地说:“明府与袁氏本就没有怨隙,仅因为郡将的缘故,以致如此危困,我们又何忍抛弃明府而走呢!”
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中分稍以为糜粥,洪叹曰:\"独食此何为!\"使作薄粥,众分歠之,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一开始城中还捉老鼠、煮筋角吃,后来什么都被吃光了,主簿让内厨拿出三斗米来,请为臧洪煮些稠粥,臧洪叹道:“怎能让我一个人独享呢?”于是让他煮成稀粥,叫全体士卒都吃,最后还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将士们都失声痛哭,都没法抬头看臧洪。最终城中男女七八千人互相枕着大腿死在一起,但一个叛逃的也没有。
城破后,臧洪被生擒,袁绍问他:“臧洪,你为何要背叛我?现在服了没有?” 臧洪坐在地上瞪着眼睛对袁绍说:“袁氏事汉朝,四世五公,可以说受恩不浅。如今王室衰弱,你没有扶危辅助之意,反而乘机生出非分之想,杀死众多忠良之士以树自己的淫威。”
“我亲眼看见你称呼张陈留(张邈)为兄,那么我的府君(张超)也当是你的弟弟,就应该齐心协力,为国除害,为何你拥着强大的兵力而看着别人被屠杀呢?可惜臧洪力量不够,不能举刃为天下报仇,怎么能服呢!”袁绍本来喜爱臧洪,打算让他屈服自己,然后赦免他,但见臧洪宁死不屈,于是下令把他杀了。
义薄云天,还是自私自利?
之前我读完《臧洪传》时,感慨万千,认为臧洪之义薄云天,几乎不亚于关羽。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臧洪的义薄云天,不亚于关羽,却鲜为人知》,但最近读《三国志集解》,再次重温臧洪的所作所为,却有些困惑。
对于臧洪为袁绍不救张超,而反抗曹操,历来就存在泾渭分明的两种评价。一种高度赞扬臧洪的忠义节烈之气:
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陈寿《三国志》
陈寿是非常欣赏臧洪的,不但把他和吕布、张邈、陈登合为一传,而且对于臧洪的事迹记述的非常清楚。陈琳给臧洪写信劝降,陈寿居然全文记载了臧洪给陈琳的回信,是为《答陈琳书》。另外,从最后的评语中也可看出,陈寿非常推崇臧洪。
假令天长丧乱,九流浑浊,当与臧洪游于地下,不复多言。——韩延之壮哉!洪之志烈也。以崎岖孤累,不忘君主,志在王室。謇謇谔谔,继之以死。其捧盘誓众,气凌毛遂。徒跣求救,志同申胥。凛凛烈日,秋霜无以尚已。——郝经臧洪自是汉末义士,其与张超结交,后与袁绍交兵之处,皆无关於曹操也。则魏纪内本可不必立传,而寿列之於张邈之次。盖以其气节,不忍没之耳。——赵翼
韩延之、郝经、赵翼等人的评价,很明显就是在褒扬臧洪。这有当时的时代背景,两汉实行察举制,所以对于举荐、征辟自己的人,非常的看重。臧洪曾担任张超的主簿,而且得到充分任用和信任,所以他称张超为‘郡将’、‘故主’。
而当张超被围,臧洪第一反应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营救,因为袁绍不肯出兵帮助,臧洪居然举兵反抗袁绍。而且臧洪是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慨然赴死,更为难得是东武阳城中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人们非常认同臧洪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说明,臧洪有很高的人格魅力。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臧洪所作所为,有些欠妥:
洪敦天下名义,救旧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义足以励薄俗。然袁亦知己亲友,致位州郡,虽非君臣,且实盟主,既受其命,义不应贰。……曹公讨之,袁氏弗救,未为非理也。——徐众
东晋徐众在《三国志评》中对臧洪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臧洪感念张超,这份忠义值得称道。但袁绍也是臧洪的知己亲友,而且袁绍任用臧洪担任青州刺史、东郡太守,臧洪不应该因为张超而反叛袁绍。
另外,袁绍、曹操当时关系密切,同为盟友。而张邈、张超兄弟迎吕布入兖州,这本身就不是什么正义之举。曹操围攻张超,袁绍不派兵营救,并没有什么错。而且臧洪本就不应该找袁绍请救兵,更不应该因为袁绍不发兵就背叛袁绍,而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救臧洪或者等待时机找曹操报仇。
张邈兄弟党吕布以夺曹操之兖州,于其时,天子方蒙尘而寄命于贼手,超无能恤,彼其于袁、曹均耳。洪以私恩为一曲之义,奋不顾身,而一郡之生齿为之并命,殆所谓任侠者与!于义未也,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王夫之
明末大儒王夫之认为,张邈、张超兄弟迎吕布,而夺曹操之兖州,当时汉献帝被李傕等人裹挟,张超不能有所作为,说明张超和袁绍、曹操都是一类的人。臧洪因为私恩,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忠义”,不惜搭上一郡百姓的生命,这恐怕就是所谓的任侠了。
王夫人认为,臧洪所作所为恐怕算不得“大义”,另外,臧洪杀死自己的爱妾,把肉分给将士们,这种罪过难道可以逃避免除吗?天下不仁不义之事,最开始的时候,恐怕也是打着“大义”之名,以此来安慰自己的内心。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臧洪所作所为,作为一个后来者,很难确定应该如何评价。
一方面,从臧洪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不是那种自私自利的人,而是心怀天下,有大志向的人。或许东汉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决定臧洪坚守他心中所认为的那种‘大义’,否则为何会有那么多人甘愿追随他而死?后世也有那么多褒扬他的人?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徐众、王夫之所说非常有道理。曹操围杀张超,臧洪为啥找袁绍搬救兵?即使袁绍不发兵,臧洪凭什么就反叛袁绍?张超、张邈迎接吕布夺兖州就是正义的吗?而且,杀人食肉难道就是可以被忽视的罪过吗?小妾何辜?
因此,这个问题,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结论,大家各抒己见吧。
配资平台最新消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