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白联合举行的“西方”-2025军演中,白俄罗斯军队列装的“藏红花”激光武器系统成功演示了拦截无人机的 capability。 更令乌媒感慨的是,连白俄罗斯都已用上实战化激光武器,而乌克兰和西方至今没有可用的同类装备。
01 演习亮相,激光武器实战能力获验证
白俄罗斯在“西方”-2025联合军演中公开展示了其“藏红花”(Shafran)激光防御系统。这套系统在明斯克北部的鲍里索夫斯基训练场进行了实弹测试,成功击落低空突防的靶机。
此次演示中,“藏红花”系统被安装在6×6轮式底盘上,展示了其高度机动性。系统在移动状态下成功锁定并击落无人机,反应速度与命中精度令观摩者印象深刻。
展开剩余87%军演中,俄白联军还演示了解放被敌军占领村庄的标准化流程,包括超低空飞行的前线轰炸机投掷非制导炸弹、操作无人机群实施侦察,以及针对摩托车突击队和全地形车的防御作战。
02 技术渊源,中国激光技术的跨国融合
乌克兰《防务快报》细致观察到,“藏红花”的光电跟踪模块与中国航展展示的“光箭-21A”激光系统高度相似,杂散光抑制技术和多目标识别算法几乎如出一辙。
该系统核心的50千瓦级光纤激光器及冷却系统带有明显中国技术特征。这种技术融合并非偶然,中白在定向能武器领域已有十余年技术互换历史,从苏联激光测距技术到中国光纤激光器小型化突破,双方互补性在“藏红花”上得到充分体现。
更引人注目的是,“藏红花”的操作界面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只是软件版本不同。俄罗斯媒体曝光的操作界面与中国原版高度雷同,具有相同的战术信息布局和一致的45度角监控画面。
03 研发速度,一年完成实战化部署
“藏红花”激光武器系统在2025年春季才被公开,整个研发周期不到一年。乌媒指出,这个速度过快,完全得益于借用中国技术,否则不可能这么快完成开发。
白俄罗斯Lemt企业正式从事该项目不到一年时间。如此短的研发周期在国际军工领域极为罕见,表明白俄罗斯很可能获得了成熟技术的转让或深度技术支持。
相比之下,西方激光武器研发往往需要多年周期。美国陆军6月测试的“守护者”激光系统虽宣称成功拦截无人机集群,但尚未部署到乌克兰战场。
04 实战需求,无人机威胁催生新防御方式
现代战场已被无人机彻底重塑。2025年9月7日,俄军一次出动800架无人机空袭乌克兰,尽管乌空军宣称击落747架,但仍有54架突破防线,暴露了传统防空体系的承压极限。
北约在波兰的拦截表现同样不佳。面对23架“侵入”的无人机,北约仅成功拦截3到4架。传统防空导弹面对“蜂群战术”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
俄制“沙赫德-136”无人机单架成本仅2万至5万美元,而拦截它的导弹却要超过300万美元。这种成本不对称性使传统防空体系在经济上难以持续。
05 中国方案,低成本高效拦截的创新路径
中国激光武器展现了惊人的实战价值。沙特阿拉伯引进的“天穹”激光系统,在2025年7月创下21发全中的拦截纪录,一次性击落胡塞武装21架无人机,单次拦截成本仅几美元。
截至目前,中国激光武器在沙特已累计拦截超过110架无人机,保持100%的实战成功率。伊朗引进的“神农盾”系统也在2025年5月的俄罗斯战场视频中,展示了击落乌军无人机的实战能力。
中国OW5-A50激光防空系统发射的激光束可以在1千米内直接烧穿5毫米的钢板,对付巡航导弹已没有问题,而且射击一次花费成本不到几块人民币。
06 技术对比,中美激光武器发展路径差异
中国激光武器技术之所以能快速投入实战,源于其独特的发展路径。中国从2012年珠海航展的“低空卫士”起步,以民用安保需求推动技术迭代,最终实现“民转军”的跨越。
而西方过度追求高功率指标,忽视了实战环境适应性。德国莱茵金属的“天空卫士”激光炮因功率不足和后勤问题被乌军拒收。
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坚持的“实战导向、民军融合”道路,既赢得了市场,更抓住了现代战争的技术主动权1。2025年9月3日的中国阅兵式上,LY-1超大型定向能激光武器与小型化机动激光系统公开亮相,标志着中国已构建起覆盖陆海空的激光武器矩阵。
07 全球格局,激光武器技术竞争加速
以色列也在2025年9月17日宣布完成了“铁束”(Iron Beam)高功率激光拦截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在测试中成功拦截了火箭、迫击炮和无人机,预计将在年内交付以色列军队使用。
“铁束”系统使用先进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各种大气条件下保持长距离的功率和精度,实现低成本快速拦截。以色列计划将其纳入多层次防空网络,与“铁穹”、“大卫投石索”和“箭式”系统协同作战。
尽管如此,中国在激光武器商业化和实战部署方面仍然领先。中国已经向中东、中亚和非洲等20多个国家出口激光武器系统,并参与多个实战项目。
08 未来影响,战争形态与防务市场的变革
激光武器的成熟正深刻改变战争形态。中国激光武器用几美元的拦截成本,破解了低成本无人机的“蜂群”攻势1。这种成本不对称性可能重新定义现代攻防平衡。
传统防空系统与激光武器的对比显示:
指标
传统防空系统
激光武器系统
单次拦截成本
高达300万美元1
仅几美元1
多目标应对能力
有限
强大5
持续作战能力
受弹药限制
近乎无限2
响应速度
秒级
光速8
在防务市场方面,中国已经通过商业合作让实战验证过的技术走向国际市场。当西方还在纠结技术扩散风险时,中国已经以灵活的方式实现了技术输出和价值回报。
09 技术挑战,激光武器仍需完善
尽管激光武器表现突出,但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沙特阿拉伯的测试经验表明,中国出口的“寂静猎手”系统平均需要15-30分钟才能有效摧毁一架无人机,作战效能仍有待提升。
白俄罗斯国防部9月初也声明,“藏红花”系统尚未完成全部测试流程。在军演中只出现了一个实验原型机,暴露出该装备仍处于测试阶段的事实。
大气条件对激光武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美国HELIOS激光炮就因为舰体能源不匹配和天气影响,功率被卡在150千瓦,连拦截小型无人机都得看天气脸色。
10 地缘影响,全球安全格局的重塑
激光武器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全球安全格局。当乌克兰还在为每天数百架来袭无人机焦头烂额时,连白俄罗斯都已经装备了先进的激光防御系统,这种技术差距让乌媒心情复杂。
中国通过技术输出,正在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向沙特、伊朗、白俄罗斯等国提供激光武器技术,不仅带来经济利益,也增强了这些国家在与西方对抗中的信心和能力。
美国媒体《军事观察》认为,俄罗斯很可能也需要从中国引进激光武器技术来应对无人机威胁2。这种技术需求可能改变传统的地缘政治联盟关系。
白俄罗斯“藏红花”激光武器的首次亮剑,标志着激光武器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向实战部署。这道无声的光束不仅击落了无人机,更击穿了传统防空体系的价值壁垒。
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坚持的“实战导向、民军融合”道路被证明是成功的选择。从沙特沙漠到伊朗高原,从白俄罗斯训练场到也门战场,中国激光武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正如乌克兰媒体所言,在激光武器这条赛道上,中国已经走在了前面。这道光束不仅照亮了技术路径,更可能照亮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平台最新消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