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拓地二万余里”,将天山南北纳入版图。然而,此时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并不巩固,先是发生了阿睦尔撒纳之乱,接着又爆发了大小和卓之乱。关键时刻,一位文官出身的将领挺身而出,他先是率军坚守,接着指挥大军平定叛乱,其功绩堪比后来的。那么,这位名气不如左宗棠的人到底是谁呢?
一、由文转武
此人名叫兆惠,字和甫,姓乌雅氏,出身满洲正黄旗。说起来,兆惠与清朝皇室还有些亲缘关系。原来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与兆惠来自同一家族,按照辈分,她还是兆惠的姑祖母。明明可以靠身份“躺平”,可兆惠偏偏靠实力“吃饭”。雍正九年(1731年),24岁的兆惠以笔帖式的身份进入军机处工作。
别看笔帖式只是个文书官员,且级别不高,但要求极高,作用也很大,必须精通满、汉语言文字才能胜任,可见兆惠在这方面还是颇有才干的。之后,兆惠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历任兵部郎中、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还短暂代理过山东巡抚。乾隆十九年(1754年),兆惠才参与军事行动,实现“由文转武”。
二、率军平叛
在平定准噶尔部时,兆惠并未亲临前线,而是在乌里雅苏台“督粮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军在击败阿睦尔撒纳,收复伊犁后,乾隆帝对前线将领并不满意,于是将定边右副将军之职授予兆惠,让他负责伊犁的善后事宜。当时,厄鲁特蒙古一些在军中的将领作乱。兆惠闻讯,亲率五百人“逐捕”,“杀贼数千”。
之后,兆惠抵达乌鲁木齐,遭到数位叛军将领的围攻。兆惠在坚守的同时,派军校云多克德楞突出重围,向巴里坤办事大臣雅尔哈善求援,里应外合,击败叛军。乾隆帝闻讯后,“嘉兆惠奋勇,封一等武毅伯,授户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领侍卫内大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天山北路的战火尚未彻底平息,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就发动了叛乱。
三、再平叛乱
于是,乾隆帝任命兆惠为定边将军,让他率军平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兆惠所部三千余人在距叶尔羌城40里的黑水营遭到数万叛军的围困。在后勤补给断绝的情况下,兆惠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了三个月的顽强抵抗,最终等到了援军。里应外合之下,兆惠在大破叛军后,接着指挥军队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乾隆帝亲自到良乡迎接兆惠,举行了盛大的郊迎礼。之后,兆惠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兼领刑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一月,五十六岁的兆惠病死,乾隆帝亲临祭奠,赐予“文襄”的谥号。无独有偶,后来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其谥号也是“文襄”。虽然兆惠的名气不如左宗棠,但他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配资平台最新消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